从中国高层的多次部署到资本市场的资金热捧,近期最受舆论关注的概念之一,莫过于新基建了。为什么说新基建是中国经济的未来?
说到中国,很多人都会想到“基建狂魔”这个词,有人说“基建狂魔”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基因。在我国古代,就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这样动辄大兴土木的神话故事,也有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这样真实存在的超级工程。
2020年的中国,在基金方面的成就相必已经不用证明了。有人曾这样形容:“中国的征途不止是星辰大海,还有一切可以搞基建的地方”,这样的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仅在2016年,中国投在基建上的钱就高达1.75万亿美元,差不多是当年世界第三经济大国日本2015年GDP总量的42%、印度GDP的90%,中国一年的工程量可新造一个法国,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当基建狂魔呢?那就先要从基建的意义说起。
基建的意义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拉动经济,可以大规模的促进GDP的增长;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是可以拯救一个国家的危机的。小的时候,我们玩的电脑游戏红警、帝国时代、文明中如果想要取得胜利,就必须要先造农民、兵营等基础设施,只有基础设施建设到位了,才能进行“暴兵”,将自己的势力发展壮大,这是用一种游戏的经验逻辑去理解基建的意义。
那么从经济学逻辑应该如何理解呢?为了明白基建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我们首先需要明白GDP有什么部分组成。GDP有很多计算方法,但是无论怎样计算,其基本有四个部分组成,那就是: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即:GDP=C+I+G+NX,但是通常来说,政府又是最大的投资人,因此政府购买行为可以合并在投资当中。消费、投资、出口这也就是所谓的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
当前在疫情影响下,工厂延迟复工、人们停止了生产活动,没了钱,当然不可能继续消费,出口也不用说,现在国外的情况比国内更加艰难,出口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也会承受很大的压力;所以,拉动经济的只剩下了最后一驾马车——投资;投资人在经济危机中日子艰难,那政府就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拯救经济的重任,政府投资规模巨大,就比如2008年的四万亿投资计划,没有任何行业可以承受如此巨量的投资,除了基建。可以想象一下,一公里的高速公路造价约5000万,丘陵山区更要高达一个亿以上,更不要说遇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高铁建设了,基建规模巨大、需求的材料更是巨大;一旦基建启动,水泥、钢铁、石油等工业企业就有了订单,有了效益工人就有了收入,随之而来,消费就可以进一步提升,经济就会向正向循环迈进,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中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展了各种大型基建项目,如公路、水坝等;实行了以工代赈,直接把大萧条中的美国经济拉了回来,在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中的中国,就是刚才提到的那次四万亿投资,猛搞基建,拉动了无数产业,经济同样开始了快速增长,在面临经济危机时,彼时的中国和美国均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这项策略,使得中美两国快速走出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一方面,基建本身就可以拉动经济;另一方面,基建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也造福了未来的经济;想致富先修路,这句话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村庄要想发展,就离不开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有了便利的交通运输,才能使一个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新基建VS老基建 什么才是关键?
对于一个大陆型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是工业社会稳定的基础,没有现代化的公路、铁路、电力和通讯系统,现代工业就无法运行;当然,基建也并不是没有缺点,大水漫灌式的建设方式极大地推动高了资产的价格,回头来看,2008年的四万亿投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那就是房价飙升,传统的基建虽然能刺激经济的增长,但他对经济结构的转型一点用都没有,不管怎样建设,始终是粗放式的增长,财富附加值非常有限。另外,传统基建还有一个弊端,就是会造成产能过剩;不可否认,传统基建造就了钢铁、水泥、建材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可到发展后期,这些产业的产能就过剩了;一直到现在,还都在不断地控制着他们的产能,这些因素,反而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国家财政把发力点定位于新基建的原因。
传统的基建是: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等“铁公基”,主要体现于为社会提供城市基础设施,为人民改善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老基建在部分地区,尤其人口流出地区已经过剩,再投资就会劳民伤财。
新基建的目的就是刺激经济,但是又不能走过去的老路,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的内涵更加丰富、涵盖范围更广、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特征、能够更好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更加侧重于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物联网,都体现出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大趋势,新基建既能对冲当前经济的下滑、托底经济,又能有助于经济结构的转型;现阶段,城市化建设已经进入下半场,当务之急就是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不是这么大张旗鼓地大搞老基建。
克林顿时期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科技政策,就直接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优化了产业结构升级,并且也促进了经济增长,确立了美国在信息时代的霸主地位;上世纪90年代,信息产业发展迅猛,世界经济结构正朝着从物质型向信息型,从本土化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社会生产活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信息服务提出了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美国,人们对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也最为清楚;1992年,克林顿再起竞选文件《复兴美国的设想》中强调指出“50年代在全美建立的高速公路网络,使美国在以后的20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了使美国再度繁荣,就要建设21世纪的道路,它将使美国人得到就业机会,将使美国经济高速增长”。这里所说的21世纪“道路”就是“信息高速公路”。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他认为,美国若要继续繁荣,就必须建设通往未来的新“道路”,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这个计划的目标是搭建贯通全美的高速计算机通讯网络及相关系统,推动美国进入信息化生活、工作乃至生产的新时代。
在此期间,美国政府大手笔地推动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设施建设,仅1996年到2001年间全美就建设了1.3亿公里光缆,占全球光缆总长的40%;在政府的推动之下,社会资本大量涌入信息产业一批批新技术与新公司应运而生,由此催生出的互联网产业也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科技革命,由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加速发展;风靡全球的苹果、微软、英特尔等巨头的关键爆发都起始于这条信息公路;2012年美股迎来史上第三大IPO——Facebook,它一出手就融资184亿美元,并很快突破3000亿美元市值,最高时市值超过6000亿美元;有估算显示,公元1500年时,全人类财富才值2500亿美元,而这家创造了相当于人类几千年财富积累的公司成立才8年,这就是信息科技的力量,也是美国带头全球参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类第三次工业革命所爆发的力量。
正是克林顿政府提出的一系列措施掀起了信息产业革命,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革命;使美国产业结构得到了升级,经济持续增长,各项经济指标表现良好,失业率降至24年以来的,最低点通货膨胀降至30年以来的最低点;把日本、欧洲都抛到了身后。这一次我们要大力发展的新基建,就有可能是这样一次掀起时代变革的下一条信息高速公路
什么是新基建?
新基建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重点包括以下七大领域: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相关设施、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这些领域是兼顾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有效供给的最佳结合点;是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的大国重器;新基建的核心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而科技设施的核心就是5G。
为什么5G如此重要?我们知道,5G就是第五代通信技术,主要特点是波长为毫米级、超宽带、超高速、超低延时;1G实现了模拟语音通信,大哥大没有屏幕职能打电话;2G实现了语音通信数字化,功能机有了小屏幕,可以发短信了;3G实现了语音以外的图片等等的多媒体通信,屏幕变大可以看图片了;4G实现了局域高速上网,大屏智能机可以看短视频了;1G——4G都是着眼于人与人之间更方便快捷的通信,而5G将实现随时、随地、万物互联,让人类敢于期待与地球上的万物通过直播的方式无时差同步参与其中,低延时是5G和2、3、4G的根本性区别;
因为5G把延迟大大降低,所以自动驾驶、远程手术等产业得以实现;对于自动驾驶来说,刹车晚了零点几秒,后果就可能不堪设想;远程手术也是如此,如果延迟太高手术可能就会出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结果;5G不仅仅是为人服务的同样也为机器服务,是万物互联的绝对基础,推进5G的建设能够促进上下游一系列产业链的发展;大力发展5G就需要大量的终端设备,而终端就需要半导体芯片、需要操作系统、需要显示屏涉及到很多半导体产业的东西,所以5G的建设一定程度上也能推动半导体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所以说推动5G的建设就可能引起国家经济重要的产业转型;传统基建的产业上游是钢筋、水泥、玻璃等行业,下游是家电、室内装修设计等行业;而5G则不同,5G产业上下游的发展能推动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制造水平往前迈一大步,5G可以促进各种各样新的行业诞生;阿里、美团、京东的诞生就是因为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如果没有互联网的繁荣发展就没有他们的出现,也就没有这次疫情中的快递、生鲜和外卖,这些服务的基础就是把移动互联网基础全部建好,搞好了这些方面的基建才能享受到这样的服务;所以5G这个舞台一旦搭好,理所当然地会衍生很多新的行业也会给生活带来更多的科技化元素,将会触发全新的科技变革,给机器人行业、人工智能领域、游戏领域、无人驾驶、VR/AR以及超清视频带来颠覆和质变的升级,物联网行业将会持续发酵和出现新的产物。
用产业链的思维来看,新基建提出的每一个领域都会在产业链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桥梁的话;那么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就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的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消费升级领域的基础设施。
新基建点亮中国经济未来
新型冠状病毒成了2020年飞出来的一只黑天鹅,经历了两个月左右的艰苦抗疫,我国疫情已得到控制;但1——2月超常规下行的宏观数据表明 我国经济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而疫情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影响则更加严重,由于恐慌情绪的蔓延加上原油暴跌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美国股市居然在短短十天内出现了四次熔断,要知道美股在之前的历史上也只经历过一次熔断而已;全球股市都在无差别暴跌,就连黄金、白银这样的“避险资产”同样也跌跌不休;作为百年难遇的全球大流行病,新冠疫情所到之处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都被严重打乱甚至停顿;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各国为控制疫情所实行的边境封锁等政策对全球经贸往来的冲击是巨大的,随着疫情进一步加速,越来越多国家或将进入阶段性停摆状态;有经济学家表示:全球经济衰退已在所难免,此次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完全不亚于上轮国际金融危机。总体来说面对动荡中的世界经济形势、民众就业压力,重新投资基建都可以说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在危难之际,新基建挺身而出;事实上,从产业升级的普遍规律来看,2020年这个时间点或许就该成为一个“基建大年”,疫情的发生印证了基建的重要性,但基建的提出并非完全因为疫情,而是经过了多重经济因素的考量;2003年的非典中国GDP水平约为12万亿人民币,但是17年后的今天中国GDP水平已经达到了100万亿,也就是说中国现在整体抗风险能力已经是当年的近10倍;所以无论这次的病毒怎么折腾都不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动荡性的冲击只能是带来局部的催促,中国经济本来就处于大调整之中,而这一次时间将会使调整的步伐加速,新基建投资是潜力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显著的;比如未来5G网络建设投资将达到1万亿以上,带动的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将超过数万亿,更重要的是5G网络建设将有助于培育繁荣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等新技术新产业带动十几万亿产值的新经济,为抢占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奠定坚实的基础设施。
当年的欧美靠工业和火车成为经济强国,如果我们能抓住新基建的机会在这次危机中完美应对,就能把全球性的萧条变成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包括在万物互联时代的主流基础设施建设上弯道超车的好机会;未来几年最大的产业机会就是万物互联,5G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基础设施,在这次万物互联的浪潮中一定会诞生大批类似阿里、腾讯这样的巨型企业,同时也会深刻的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我们已经有了产业基础,这次新基建就有可能是中国通过弯道超车成为全世界在高科技领域领先梯队的一次机会,新基建不仅是应对疫情和经济下行的有效政策手段,更是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大国竞争和改革创新的关键杀手锏,称得上是堵上未来的国运之战。
3月16日美联储直接祭出了零利率和量化宽松的救市政策,这也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标准救市动作;而同样是在3月,我国强调了要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个大放水、一个新基建,谁会笑到最后?历史将会给出最终的答案,疫情之下的中国制造业,正展现出最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可以想象的是,这种聪明和韧性将会在新基建的浪潮中继续野蛮生长。